English

香港电影路在何方?

教科文传真
2000-06-13 来源:光明日报 □华凡 我有话说

盗版猖獗严重冲击港产片

除好莱坞以外,香港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出口地,高峰期的1992年一年出300部,票房收入达15.5亿元。香港因之有东方好莱坞之称。但从1994年开始,香港电影陷入低潮,1998年仅发行94部,1999年100部。

香港电影业陷入低谷,主要因为盗版猖獗,街上二、三十元的翻版VCD在港人中有很大市场,翻版商就大量制造。很多电影还未上映就被盗录。盗版光盘充斥街头,直接导致电影院的观众锐减。正版影碟在价格上亦受到威胁,也被迫屈尊。电影市场三分天下难有其一,浩大的电影制作费难以收回成本,有谁还敢冒险斥巨资投拍电影?盗版横行,使电影人时时担心血本无归,人人向往的大制作,观众心目中的好电影,自然难以出世了。

影业遭遇重重挫折

香港影业协会执行总干事丛运滋说,盗版当然是香港影业滑坡的主要因素,但还有另一部分原因是电影业积弱难返,经历了这几年的重大挫折,电影人必须清醒地反思。

东南亚一直是港产片的一大市场,但疯狂盗版和金融危机两把刀,使港产片在前几年遭遇东南亚市场萎缩的打击。

香港大众消费文化的多元化倾向,使看电影在寻常人的娱乐消费中不再占有特殊份额。观众普遍感到大批港产片创意疲乏,难以吸引人。在香港凡是叫座的片子均得到过跟风模仿的“荣幸”。一些上座率曾经很高的港产片问世后,抄袭、照搬者紧追其后,东施效颦,长处不足,败笔有余。这样的片子充塞市场,怎能不让观众倒胃口。

好莱坞电影冲击香港电影市场,《泰坦尼克号》、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等影片,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,票房收入较高。比较特殊的例子是伊朗影片《小鞋子》(内地译为《天堂影院》),原本是个冷门,没曾想港人非常接受它的感人故事和细腻手法,一举赢得大批观众。

港产电影越是不景气,人才越是外流,台前幕后的优秀人才严重流失。周润发、成龙等纷纷到海外拍片,他们参与的外国影片在香港上映后,也分占了港产片的市场。

2000年影业回暖

香港电影界的立法会议员马逢国说,港产片陷入低谷当然不是好事,但也有其好处,就像一支清新剂,让大家反省一下。

香港电影业1999年的票房收入比1992年跌了近一半。2000年以来,金融风暴过后东南亚和香港开始复苏,香港特区政府严厉打击盗版,香港电影业也开始回暖。

今年举行的第19届金像奖颁奖仪式上,观众座无虚席,这是香港历届电影颁奖仪式中规模最大、观众最多的一次。与去年冷冷清清的金像颁奖相比,直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。虽然迪斯尼动画片《玩具总动员》(之二)今年上半年仍占票房第一位,但港产片《东京攻略》、《决战紫禁之巅》已攀占第二、第三位,票房收入达到2千多万元。

网络——影业的生机

很多人都看到互联网市场会为电影业开拓生机,不少有眼光的投资者预期,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必然要出现电影网。近年来,影像市场发生很大变化,影像媒体越来越多:录像带、VCD、DVD、无线电视、有线电视、互动电影等发展迅速。如今的互联网多以新闻、娱乐、广告、购物、聊天等为主,但发展下去电影戏剧可能会占有很大份额。

丛运滋认为,网上播放电影,可以减低发行成本。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影投资上升,预计2000年电影产量可达150部。香港美亚娱乐资讯有限公司董事唐庆枝透露,美亚娱乐已买下数百部电影,以求在未来的网上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

向企业化转型

香港不少电影人认为,港产片未来的市场是内地,全国有十几亿人口,珠江三角洲也人口众多。内地市场的发展空间比美国、香港都大,面对这样大的市场,港产片只要是佳作,再多又当如何?只怕电影人来不及拍片,不怕市场容不下。不过,港产片进军内地市场要兼容内地文化,结合两地长处,扩大创作空间,利用内地的制作条件,配合香港的制作技术,使电影的可观性更强。

丛运滋认为,内地电影的创作题材广泛,观众可接受的范围较大。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互相交流,港片才会有深厚的生命力。在香港电影发展史中,大制作多,有大制作出现,就代表兴盛期。大制作占市场比率高,可以左右市场。1970年至今的20部最卖座电影的票房收入,超过平均数五成。近几年,涉资过千万的电影轻易不敢开拍,甚至不拍。

港产片向企业化转型已势在必行,香港电影业要生存就要彻底改变以往山寨式的手工业制作方式。以往电影人找老板开戏,用几张稿纸,写个故事大纲、排个演员阵容、加上编导、拍摄的班底,与投资老板谈上十几分钟就行了。这种运作方式,旺市期还过得去,淡市时就经不起打击了。这几年香港电影的淡市期间,只有邵氏、嘉禾、中国星、寰亚和美亚等有规模的公司站得起来,可见走向企业化已是香港电影业的必由之路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